王夫人的死为例子。把人弄死了还能当场嫁祸给另外一个人,还从人身上坑了好几十万两银子,这当真是本事了得。
反正换成贾琏自己,这样不显山不显水就置人于死地,他是扪心自问是没办法做到的。
所以这也是贾琏愿意给二房也好、贾元春也好,一个机会的原因。
只是就是不知道到时候这些人会不会领情了。
而贾琏秦可卿因为座位的缘故,今晚也就注定会被行各种注目礼。
贾琏那首贺新春的对联也就慢慢流传开来。
实话讲,贾琏那副对联并算不上如何惊艳,只是因为皇帝喜欢,所以镀了一层金罢了。
大殿之上各人心思各异,这一幕落在有心人眼里,也就统统成了贾元春的功劳,所以各人的心思就又深沉几分。
一直到宴会结束,皇帝间或也找贾琏说两句,只是除了偶尔看向秦可卿意外,皇帝却是再也没有跟秦可卿讲个话,仿佛她真的只是下属大臣的一位夫人一般,这倒是让贾琏意外得很。
就连皇后都没有发现皇帝态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贾元春脸上虽然不动声色,但是耳朵和眼角余光也是一直跟随着贾琏这一边的。
先前因为夏秉忠那番话心里还微微忐忑的贾元春,此时见皇帝虽然几次若有所思的看着秦可卿,只是并没有表现出她想象中的亲热,心里的大石头也放下来一半。
因为按照现在的发展,只有秦可卿落马了,她凤藻宫尚书、贤德妃娘娘的椅子才会坐得安稳。所以之前心中的杀意也渐渐收敛,随后再也不往贾琏这边看。
而贾母这边,无异也是高兴的。
因为她从一开始接旨,她就以为秦可卿这怕是要暴露。谁知道皇帝虽说的确看了她几眼,脸上却是一点戾气都没有。就仿佛他当真不知道秦可卿背后身份一般。
心里松一口气,贾母捂着胸口,恐惧忐忑的大石头也终于放下一半。
最后就如莫名其奥妙的来一般,贾家荣国府众女眷在陪跑一番之后,又低调谦逊的退了回去。
一直到最后走的时候,皇帝中间即便跟贾琏说两句,也没有再和秦可卿说什么。
只是只有皇帝自己心里才明白,他从看到秦可卿的第一眼起,心里的澎湃就没有消退过。
他是悔恨的,只是天家情薄。
随着他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为了祖宗百年的社稷江山。为了不让自己死后儿子们自相残杀、或者自己的儿子被人如同傀儡一般受人掣肘。
所以他要趁自己如今还活着的时候,尽量的去多帮太子铺一些路、扫清一些障碍。
在皇帝眼中,刻板而不通情理的太子无疑是让他放心的,但也同样让他十分惆怅。
所以另一方面,因为太子这个显而易见的缺点,皇帝为他操碎了心,但是为了往后的和平,不要自相残杀,尽管皇帝虽然对这个太子并不百分百满意,但他一点也不流露出来。
而是去夸他、亲手为他培养势力、亲信。
当初,前太子就是因为他对他期望太高,所以从小就对他十分严格。
动辄惩罚大骂、培养其他皇子让他有危机感。还为了训练他,在自己几个儿子间用帝王平衡术。
而这些,都是后来让太太子变得敏感、变得尖锐多疑罔顾亲情的原因。
所以他是后悔的,对太子有愧的。
所以为了弥补自己心里那一处遗憾也好,为了不让历史重演也罢,皇帝在面对老实沉稳,一心为了社稷的新任太子时,选择了和前太子截然不同的方式。
众人心思各异的回到贾府,贾母拒绝了贾琏秦可卿要送她回院子的说法,目光看向秦可卿已经显怀的肚子,贾母深吸一口气,然后往回走。
今天贾元春的意思她看得分明,虽说这几日她也担惊受怕得够呛,归途中也思虑过回来该置秦可卿为何地,但刚才看到秦可卿的肚子,贾母终究还是心软了。
至少要等孩子生下来,这是贾母的给自己,也是给秦可卿最后的时间。
之后的日子,果然如贾琏料想的那样,内务府的人竟然亲自上钢笔厂和贾荣夫妇沟涉,关于官学采买的事情。
这里的官学指的是京都官学,包括学子监还有皇子所。
虽说数量对于贾琏来说其实当真算不得什么,但是这番情谊贾琏还是心领的。
不管哪个朝代,老百姓都只要跟风。若是贾琏等人自己推广,要想让这些地方的学子人手一支,甚至还要搭上不少钢笔字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皇帝来这样一出,当真是帮了贾琏一个大忙。
随着年关过,上京赶考的学习也就渐渐多起来,原本就热闹非常的街偷,也时不时可以看到各年纪书生装扮的学子。
皇帝的推广很有用,随着京都大量学子的涌进,钢笔厂的钢笔又开始进去即将售罄的脚步。
而省亲别墅也慢慢接近尾声,春闺前半月竣工,这意味着又是一场大战即将一触即发。
“园内工程俱已告竣,我父亲已瞧过了,只等二老爷瞧了,或有不妥之处,再行改造,好题匾额对联。”
朝贾政拱手,贾琏因为竣工的消息,心情都好上不少。
省亲别墅全面竣工,就连摆设装修贾琏都已经装修完毕。
而且在贾琏这个铁公鸡的监督下,虽然成本与贾琏而言依旧算是告得离谱,但可是只用了预算的一半。
包括古董字画什么的在内,一共花了大约一百三四十万两银子。
当然啦,做做手脚这种事,贾琏是绝对驾轻就熟的,反正他自己也不住,贾元春也不会当真住下来,所以古董字画贾琏每间房的客厅是百分百用的真品,而且在道德范畴内,不违法、尽量的低价收购。
而其他房间嘛呵呵呵,对不起,这玩意儿谁画不是画。
林如海、方戴笠等人,这些现成的老才子,不用白不用。
只是没有告诉贾政罢了。
于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