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夜。 x
北京,锦衣卫北镇抚司,诏狱。
锦衣卫百户沈炎手按绣春刀的刀柄,穿行在牢狱之间。偌大的北诏狱,此时只有这队锦衣卫整齐的脚步声。
在前登莱巡抚曾樱的牢狱门外,沈炎轻声道:“老先生,有圣旨。”
“革员曾樱接旨。”
沈炎叹了口气,宣读这份释放曾樱的圣旨。
壬午之役,建州席卷北直隶和山东,虽然曾樱尽力守御,但急躁的皇帝在事后还是把曾樱当成替罪羊,关进了北诏狱。不过也就是关着,没拷略也没判刑。
对于这种被皇帝关起来的封疆大吏,锦衣卫其实也不敢得罪,谁知道人家会不会起复。当今皇帝关人抓人杀人放人全凭心情。有孙传庭的例子珠玉在前,锦衣卫对曾樱还是好吃好喝伺候着。
闯逆兵临城下,京师势若危卵,今日早晨御史吴履络,保护了艾儒略等传教士。瞿式耜当时给曾樱写信,恳请他参与救援。曾樱作为福建按察副使分巡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与瞿式耜也成了换命的交情。
去南京,曾樱下了决心。
曾樱问沈炎,“闯逆对京城的包围严不严密?”
“老先生想出城?”沈炎一听就明白了。
锦衣卫的消息是很灵通的,沈炎说城门外是闯逆的骑兵,北京城那么大,围城肯定不严。但李自成已经分兵南下掠地。北直隶很多州县见到闯逆的诏书就开城投降了,就连山东西部都出现了上任的伪官。曾樱要走,南下是肯定不行。
曾樱想了想,“沈百户,现在天津镇总兵是否还是曹友义?”
“正是曹镇。”
谁都知道京营既不中看更不中用,京城周围除了唐通,就数天津镇的战斗力最完整了。
“无须忧虑直隶和山东的流寇,天津曹镇曾在老夫麾下效力,我与他关系很好。我不用走陆路南下,到天津投奔他即可。”
沈炎一听,来了点兴趣,“只要到了天津,就可以上船。”
沈炎之前的绝望心态是由于道路断绝,就算跑出北京也很难生存下去,他不想投降,打算城破后就在北镇抚司和闯逆拼死拉倒。
曾樱见沈炎表情有异,心中一动,“沈百户,你现在有什么打算。”
沈炎灌下一大口酒,“老先生,卑职护着你去天津。”
曾樱大喜,如今兵荒马乱,他一个60多的老人能安全到天津的可能性太小了。
沈炎手下一个锦衣卫道,“如今京城各大城门紧闭,除非墙而出,否则根本出不去。”
“驻守安定门的把总是我义兄,我们从那里出城。”沈炎摔碎酒杯,“诸位兄弟,事不宜迟,想走的跟我一起。”
沈炎这队锦衣卫有12人,大家你看看我,我望望你,最后有6人站起身,“愿追随百户大人。”
选择留下的6人,沈炎知道他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与他们一一拥抱,沈炎道:“诸位兄弟,后会有期。”
没有时间可以耽误,沈炎让要走的人去武库取了手弩匕首等装备,每人带4天干粮,立即奔赴安定门。
午夜,沈炎与守门把总道别,“大哥,你真不走吗?”
把总长叹,“兄弟,我妻儿老小俱在京城,不比你孑然一身。”
沈炎一揖到地,“大哥,今日一别,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见,请受小弟一拜。”
把总扶起沈炎,“兄弟,去了南边,不能给北方的汉子丢脸。”
沈炎的眼角已经有了泪花,他重重点头,“一定,大哥保重。”
“保重。”
沈炎脱下飞鱼服,手抚良久。
几人换上百姓的服装,城而下,消失在了夜幕中。
三月十九日,崇祯天子崩于煤山。
三月二十日夜,天津。一路奔波,曾樱等人找到了天津镇军营。
京城沦陷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天津,全城一片萧索,天津道原毓宗在城头树起一杆大黄旗,上书“天壁民”。天津城的各家各户,也都在门板上贴了顺民的纸片。
曹友义问堂中的老上司,“中丞大人,我们该怎么办?”
曹友义不愿投降。
曾樱只说了两个字,“抢船。”
是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