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不了几个钱。可以给我们培养一批人才。
第一次巡视特区结束之后,286决意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按照286的意见,中央决定开放吴淞、大连、青岛等十四个沿海城市。由此掀起共和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浪潮。可以说当时深圳筹建的中国实验大学是286深化改革中十分关键的一步棋。
1985年夏季。得知中国实验大学筹备工作已经正式开始的陈树柏欣然回国,起草了 “中国实验大学”创办协议书,也就是眼下梁远手中拿着的这份厚厚的资料。
梁远前世的得知中国实验大学。还是一次闲聊航空发动机人才问题时偶尔听母亲李远玲提及,别的方面印象不深,到是李远玲一句这所大学没有党委使得梁远记忆犹新。
梁远先略过手中资料的基建和规划部分,直接找到手中资料的核心部分——当时陈树柏教授和深圳特区政府签署的创立中国实验大学的协议。
整份协议异常的短小精干,只有区区十条。
一、特区政府授权陈树柏教授主持创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定名为“中国实验大学”。
二、中国实验大学之办学宗旨是借鉴先进工业国家教育之长处,探索一套先进而适合中国国情之教育制度,培养新一代具有先进科学知识之建设者。
三、校址定于广东省深圳特区,政府将为学校征得一块大小及位置合适,交通方便之土地作为校址。
四、办学经费由政府拨款及陈树柏教授募捐解决,先进仪器设备将主要由募捐解决。
五、建立校董事会,由政府领导人和国内外之社会著名人士组成,校董事会决定学校之预算及其他最重要之事项。
六、校长是学校之最高负责人,全权负责学校一切工作。校长由校董事会提名,报政府任命。政府同意任命陈树柏教授为第一、二任校长,每期六年,共十二年。
七、校务委员会由校长任命,报政府备案,该委员会协助校长,负责全权教学及行政工作。学校实行党政分离原则。
八、政府授权学校在本人自愿之条件下,从全国各部门调入教职员工,对不称职人员,有权退回人事部门重新分配工作,学校有权确定教职员工之编制及职称。
九、校务委员会全权负责按照校董事会批准之预算支配全校经费,包括设备与工资经费,并有权调整工资及学杂费之水准。
十、学校参加全国招生,毕业生不参加国家统一分配,而由学校根据学生品学情况和本人志愿,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政府承诺提供人事及户口方面之支持。
被资讯大潮洗礼过的梁远,看着手中资料党政分离那几个字眼苦笑不已,这四个字看起来简简单单,不过其所能激起的风浪恐怕连286弄不好都无法掌控,想着几个月之后那场差点席卷了整个共和国的风波,梁远更觉头大无比。
坐在梁远右侧的沙发上的周远航回国不久,对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感触不深,看着梁远面带苦笑看着手中的资料有些焦急地说道:“远大少,这所大学对集团来说算是至关重要,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为湾流宇航服务时,单单负责研发湾流3公务机的航空工程师就多达五千余人,间接关联的开发人员大致有两万多人,若是加上产业链至少有十万以上的航空工程师为湾流项目服务。”
“而国内航空产业的情况大少应该清楚,目前国内整个航空工业能胜任民用航空工程师职称的,绝对不会超过六万人,而眼下国家航空方面的院校每年毕业的相关大学生还不到六千人,就算除去所有的外因,单从人力资源上来说,哪怕国家所有的航空资源都归我们支配,目前国内航空工业的水准也支撑不起集团战略规划。”
“再考虑到集团目前运作的mpc75客机项目已经接近大型干线客机,所需的人力资源相对较小的湾流公务机来说要远远的超出,除非未来的远嘉只做组件组装,否则人力资源问题注定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听周远航说完,梁远暗自点头心里对当初找到周远航的那家猎头公司格外的满意,虽说要价高些,不过从目前周远航表现出的能力来看绝对是物有所值。
假如总结共和国航空工业落后的因由,从研发体制到资金投入、从技术水平到国际环境,洋洋洒洒写个百十万字也绝不稀奇,不过周远航没去扯这些有的没的,直接抓住了问题最为主要的核心——人。
1988年,连航空部部长和看大门的老大爷都包括在内,整个共和国航空工业所有从业人员在五十万左右,以八十年代共和国国有企业职工结构来说,除去行政、管理、生产、后勤、附属企业等等非研发人员,总人数里能有五分之一是搞技术的科研人员就烧高香了。
这十万技术研发人员分散在共和国两百多家航空类企事业单位之中,平均每家五百人,若是再除去军事方面的人员和知识结构重复的人员,周远航所说的整个共和国合格的航空工程师不超过六万人应该还是客气的说法,按梁远自己估算能有两万人都是乐观的。
就算有钱、有设备、有技术没有人才能干什么?一样是啥也做不了,虽然中国人的智商在这个星球上是一流水准,但在科研领域可以一个顶五个这种神话梁远是决计不会相会的。
后世共和国大型客机c919项目号称研发人员过百,在懂行人的眼里简直和小丑无异,这简直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21世纪翻版,不客气地说这点技术人员不用说研发,哪怕是真正的组装都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所谓的自主研发若仅仅指得是汉化翻译的话,这百十多人的团队还是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