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苏阳搓揉了一会就让开了位置,他虽然力气不算小,可跟其余人比还是不够看,所以就让能者多劳了。
随后,他去看了下需要的底座,已经快打磨好,等他拿到后,泥团也揉好了,当即他就抓出一大坨,揉成圆形后拍在了平整光滑的底座上,跟着用一根圆木棍擀面,想象成正在煎饼就行了。
这是在制作陶器的底部,因为底座没办法匀速转动,所以只能用这种土办法。他在做这些的时候,叫帮手们全都先停下手上的活过来观看,在他这里根本不算什么不传之秘,因为实在是太过原始。
而且他也是第一次实践,所以这个圆形的陶底直径只有二十厘米左右,难度在与薄厚要一致,且不能太薄了,不然就不耐烧了,这些陶器加工出来的主要用途就是煮东西吃。
“都给我仔细看好了,谁要是能学会,以后我就让他专门制陶!”
苏阳勉励了一番,继续进行下一步,这个步骤还真的得借鉴兰州拉面了,他取了一大团之前搓揉好的泥团,然后揉成大概三四厘米直径的长条。按照底部直径二十厘米算周长,一圈得需六十多厘米,算上陶器上面比底部更大,就得用到七十多厘米,至少得三圈,那么他需要的泥条,至少得要两米以上,中间还不能断了,而且尽量要做到均匀。
搓揉长泥条这活计,一个人还不好弄,最好是能配合,速度也会更快一些。
他让大丫一起协作,单独用了一个簸箕,试了七八次,这才找到窍门成功了,到了这一步已经完全能确定这就是黏土,而且品质很不错。
搞定后,他便用泥条在陶器底部边缘重叠围了三圈,很顺利,毕竟材料是泥土,若是面粉就容易变形后没那么均匀了。
放好泥条后,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毛胚,随后他取来一根光滑的竹筒压在泥条外面,而他的手放在里面,就这样里外一起挤压,人也跟着转圈,慢慢的把三圈泥条粘合在一起,变薄变高,最后变成他想象中的陶罐模样。
这一步骤,花了一个多时辰,连饭都没来得及吃,继续开工。
现在这个陶器依旧很粗糙,大约有十六厘米高,最大直径三十厘米左右,这还差最后一步,他又撮了一根泥条,在最上面缠绕了一圈,用来作为上面的边口,就跟编制背篓、簸箕一个道理,完工前需要包边。
到这时,粗胚基本搞定了,若要更精美,那就需要慢慢地把里里外外刮得光滑了,他现在可没这工夫,只要烧制出来能用就行,以后在去熟练工艺。
但这会,要想把这个陶器从底座上取下来,也有难度,为了避免底部与上面的陶身分离,他又搓了一根比较细的泥条,把下面的连接处加厚了一下,沾的时候抹点水就容易黏合了。
最后一步,取了一根很细的竹丝,双手拉着,从底部最下面过了一遍,这下就让陶罐底部与下面的石器底座分离了,他小心捧起这个陶罐,轻轻的放在准备好的架子上,之后需要晒上一周左右,等完全晒干后,才能放进火里烧制。
而这一周的时间,自然是要大量制作陶器粗胚了,以数量取胜,主要是他担心到时候烧制出来成功率不高,但同时也坚信多烧几次,肯定能得到良品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