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比长孙差了吧,所以这么些年来,每户生五六个是绝对不成问题的,然后夭折概率很高,去掉一半,每户也起码增加两三个孩子了.
于是就有了人口红利可以享受.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有人可能会说,二十年间,生下的孩子都还是小孩,怎么能算到劳动人口里呢.
这就要说起在古代,或者穷人家来说孩子六七岁就可以算作劳动人口了.
要知道这时候可是十二三岁就成亲,生儿育女当爹娘的,就可能要养活一家人的.
四五岁在后世还吃奶的孩子,这时候很可能就跟着下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里养着牲畜的可能还要去割草喂养了,五六岁孩子喂牛的乡间地头也不会少见的.
有人可能会说二十年了,很多人都变成老人了,也不能算在劳动人口里了.这个问题,咱先不说古代穷人家的老人只要能下地就一定会干活这样的话,单说古代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就知道古代基本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十多岁就能自称老夫的年代,说什么老了干不动活就纯属扯淡的,这样的人能有多少,屈指可数.
所以,二十年的蓬勃发展让大唐增加了相当大一匹劳动力.人多力量大,正是有了这样的人口红利,这些可以算作劳动人口的孩童,大唐才能往草原,高原迁徙人口.
中原腹地的人们不会愿意到草原,高原这样的蛮荒之地,但对于边境苦寒之地的人来说,可以获得远比在原籍多的多的土地,还能享受到五年免赋税徭役的优厚政策,朝廷还发放一年的口粮,足以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从头发展了.
人离乡贱?
要是本就生活不易,本就贱命一条,还在乎什么离不离乡.
高原人口不多,加上只占了原吐蕃的一多半疆域,多半个高原上只需迁徙人口二十多万就足够了,就按一家四口算,差不过也就是五万户左右.
说起高原人口来还闹了个大笑话,大唐朝中统计是按照吐蕃大概兵力算的,说吐蕃有三十万左右的常备兵力,按十比一来算,起码有三百万人口.
大唐所占治下应该有一百五十多万,所以要迁移五十万百姓才刚刚够起到作用.
然后很多朝臣都开始反对了,说一下迁徙五十万人代价太大,靡费太多.
李承乾到大牢里和武元庆说起的时候武元庆差点没笑喷了.
三百万?户部的官员都是猪吗?就吐蕃那高原环境,那奴隶制社会的生活水准,能有那么多人口吗?
三百万,这尼玛比被大唐灭掉的东突厥帝国人口还要多,东突厥最后算下来人口也不过百万人不到.
就敢怼的李世民签下了渭水之盟,敢怼的从东边的高句丽,到西边西域,吐谷浑臣服于突厥了.
吐蕃要有三百万人,还不得把周边国家全给灭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