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象棋不可能一成不变。在象棋的变与不变间,能否传承象棋的固有魅力、能否使传统象棋绽放现实光彩、能否让更多人从懂棋爱棋观棋下棋中受益,应当成为一个标准、一种尺度。
象棋曾是士大夫阶层的娱乐方式,其形制、理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在形制方面,如棋盘左右、上下对称,棋子摆放位置的完全对称等,与崇尚对称的传统审美相契合。在理论上,又不可避免地得到了儒家思想的沁染,儒家崇尚入世、进取的理念在象棋中无处不体现,还把“以和为贵”的价值观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同时,象棋也满足了普通百姓的需求。不用经历残酷的战争,却能酣畅淋漓地厮杀,指点江山,运筹帷幄。象棋既可做闲暇时刻的消遣,也能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简单地说,不同的人群在象棋中寻找不同的乐趣。小可怡情,大可论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作为支撑,这才是这项运动能够被广大爱好者所喜爱,保持长盛不衰的持久魅力。
中国和诸多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人才、资源流失等问题相比,象棋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参与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准。在上虞,象棋事业发展从鼎盛走向平稳,虽然热爱象棋参与象棋运动的人数有减少趋势,但象棋总体实力和水平都处于一个较高水准。近年来,更涌现了像黄竹风、陈婷婷这样的国家级选手,上虞作为唯一代表绍兴参赛省级运动会的队伍,也在全运会上取得过连续冠军的优异战绩。
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中国象棋面临没落的风险。互联网改变了世界。象棋作为一项传统运动,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面临形式上的挑战。一副棋盘、两人对弈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互联网社会。碎片化的时间使人们更青睐于上手容易,节奏快速的游戏。一所学校中,精通象棋的屈指可数,但是游戏高手却是数不胜数。从直播的热度对比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这也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下棋的人越少,其社交的作用越弱,而如果周边无人下棋,人们就更不愿意下棋。当今,想要再出现阿城的《棋王》中热衷下棋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象棋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够年轻,这是其定位的问题。一想到象棋,大多数人想到的总是几个老头围坐在一起,穿着背心,摇着扇子,喝着茶,在树下下棋。在这种固有的印象下,象棋更难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再者,计算机下棋的能力强于人类也降低了它的吸引力。当人们意识到他一生的努力,绞尽脑汁的计算,却不过是计算机早已预料到的结果,热情和参与度难免下降。
针对象棋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本人以为,要充分发挥象棋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加快对象棋文化的传播。既要看到互联网多元化影响,也要看到象棋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互联网将让象棋活动参与方式更加简单、便捷,让下棋变得不再受场地、时间、对手等因素的制约。
在桌面端,象棋曾取得不错的成绩。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要算联众网,之后的JJ、QQ等逐渐成为引领互联网棋牌运动的超大型活动平台,此后各种网络比赛不胜枚举。当年曾轰动一时的由英国公司赞助的BGN世界网络象棋比赛,可以说是做了最积极的尝试。2012年QQ游戏天下棋弈全国象棋网络赛中,比赛报名参与人数就近80万人。这一数字在2013年又被刷新,超过100万人。这在传统的比赛形式下不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是难以想象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棋牌类游戏受到了其他类型手游极大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象棋没有希望。手机屏幕的增大和分辨率的提高,也使象棋能更加清晰地显示。利用互联网,加快象棋以及衍生游戏的开发,在原有的规则下进行创新,以适应移动化,碎片化的时代,使象棋这样的传统体育项目焕发新的光彩。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有能力为象棋爱好者提供更加适宜发展的空间,使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这也是吸引人们下棋的一个有利条件。
在象棋文化推广上,要扩大象棋人群队伍,以学校为着力点,推进象棋进校园,强化与课程改革的互动,培养学生对象棋的兴趣和爱好,增强象棋作为一项高端智力开发娱乐项目在学生和家长老师心目中的认可度,让更多人参与这一运动;要搭建象棋比赛平台,多层次、多角度组织象棋比赛,提高象棋的影响力。同时,用好象棋这个IP,开发相关的影视动漫,文学作品,扩大其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增进人们对它的了解。曾经的《围棋小子》就吸引大量的儿童学习围棋,象棋也可以有类似的行动。
总而言之,只有用开放的心态认清象棋的优势和劣势,用更积极的方式使其变劣势为优势,象棋传统文化才能像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一样,长盛不衰。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的矛盾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象棋的发展也是这样。根据一系列的史料记载,中国古代象棋的制度变化很大,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而且是由量变到质变。历史证明,象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它与琴、书、画并列,被称为四大艺术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光芒夺目的一颗明珠,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是不能让象棋没落,我们都有责任让象棋更好的焕发出年轻的光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