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媳妇嫉恨,搞什么,明明刘三是几兄弟之中最弱的一个,现在竟然隐有出头之势,这不是说明她们当时没有春花娘那么有眼光么?
刘家村人就更不淡定了,都是人,别人就想得到好办法,又会挣钱,怎么自己就这么死脑筋呢。大家憋着口气,想办法弄花样,还真做出几件有意义的事,比如修水渠水车,造福了一村人。
今年刘三家热闹了,方圆百里的农人都到他家来取经,把个木门槛都踩烂了,刘三无法,只好砌了石门槛了事。当初明里暗里嘲笑刘三的刘家村人也厚着脸皮来了,跟在刘三屁股后面转,他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
刘三找来里正立下字据,当众申明,跟着他学可以,但他不打包票能丰收早产,既没有那个责任也没有担保的义务,请大家慎重考虑,到时盈亏自负,不必来找他。
里正满口答应,毕竟刘三是在做造福一方的好事,弄到最后得了埋怨就不好的。反正栽秧苗的新方法是民间行为,与官方不相关,担不上责任。
说实话,来学习的人还真有丰收了就感谢,欠收就找刘三算账的想法。想想就是,全家一年的口粮,如果欠收了,那可真是会饿死人的。学习的人多了,春花就说出自己的担心。春花娘和刘三一合计,觉得为了免除以后麻烦事,还是先做个申明为好。
虽然觉得麻烦,但每一个来学习的人都得到一个提前申明,自己斟酌办事,出事概不负责。
人们热情这才熄灭了一大半。不过大多数人既不想失去机会,又怕真出事,所以就采用新老方法一样一半的方式种水稻。
经过一两个月的忙碌,仁和镇的农田里基本上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做事瞻前顾后的农人看着自家矮小的秧苗,有些后悔没跟风,又惟愿跟风的人没好收成,让他们知道不摸着石头过河的后果。
杨柳镇回娘家的女儿看见自家的水稻长得如此喜人,不由奇怪,一询问,原来是仁和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人发明的水田种植新方法。后来回到省城,摆摊卖水饺的时候,和一个仆妇闲聊说出了此事。仆妇又把话传给了老嬷嬷。老嬷嬷通过主母的嘴,把话递给了驿官。至于驿官干了什么事,将在接下来的文里见缝插针表下去,此处就不表了。
刘三巡视了一遍田里的水稻,回到家看见春花母女正从背篓里抱出新鲜桑叶喂蚕。
春花娘皱眉道:“她爹,去换件衣裳来,一身汗气,热着我的蚕!”
刘三恍然地拍了下头,忙去换了衣裳出来,接过簸箕,倒出里面的桑叶残渣和蚕沙。春月从刘三背后钻出来,抱着条鲤鱼往厨房跑。
刘三一边劳动一边说:“稻秧长得很好,又高又大,今年雨水好,田里蓄的水也足。我看今年又有个好收成。春花,你说是不是?”
春花笑道:“爹,你担心收成就明说,这还拐弯抹角的?这可是你拍板说全种移栽稻的,现在后悔啦?可来不及的!”
春花娘一边细心地把桑叶铺在蚕身上,一边不无担心地道:“花儿,你说,这新方法种的稻子能有好收成么?去年那五分地收了谷子也许是运气好呢?那要是今年没有那好运气怎么办?我们家先别说,别人家不得来找麻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