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射线覆盖的范围足够大!”
“如果内置能源强度更高,覆盖的范围就会更大,低轨道卫星都会在射程之内。”
“现在又保证了精准度……”
廖建国的话音里满是期待。
王浩点头肯定了F射线组的成果,但对廖建国所说的‘卫星武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覆盖范围确实很高,但说起卫星武器,如果有卫星从头顶经过,你们确定能用F射线击中吗?”
“这个……”
廖建国顿时有点儿尴尬,他说道,“还是要大型雷达基站配合的,我们单独肯定无法瞄准。”
“现在雷达技术有这么高端?电子系统可能也跟不上吧?”
“应该……没有吧……”
廖建国说着有些郁闷,他当然很清楚所说的‘卫星武器’,也只是理论上能实现而已。
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最关键就在于雷达和电子系统。
F射线覆盖范围超过了三百公里,但并不是说,就能够击中三百公里高空的卫星。
能覆盖和能击中是两个级别的概念。
这就像是发射导弹一样,高端导弹的弹头上往往装配着追踪性能的电子系统,但导弹也不是直接命中目标,而是存在一个偏差的范围。
F射线比导弹的要求高太多了。
导弹爆炸覆盖的范围很大,只要偏差范围小于爆炸覆盖范围,导弹就可以说是很精准了。
F射线打击目标只是一个点,只偏差一点点都不会有效果,想要击中高空中的卫星就实在太困难了。
这主要是因为雷达和电子系统跟不上。
现在国内最先进的雷达系统,叫做相控阵雷达,是一个庞大的雷达基站,专门儿用于监测100公里以上高度的卫星,可以用来跟踪大量低轨道的卫星,完善太空监测体系。
相控阵雷达,公开的数据也只能检测100公里以上的卫星,换个角度来理解,也就是超过100公里就很难监测了。
另外,监测,也只是监测。
从监测、跟踪到计算轨迹,再到电子系统做出反应,以及即时发射F射线,整个过程中出现一点点偏差,都不可能直接击中卫星。
这主要是因为卫星的目标太小,而且速度实在太快了。
卫星想要围绕地球旋转,首先要突破第一宇宙速度,常规的卫星每秒能运行8公里以上。
所以,哪怕只有0.01秒的偏差,到太空的时候,偏差距离都能够达到几百米。
现在也有能够击中卫星的导弹技术,但整个运转体系是非常复杂的,首先就需要太空中的监测卫星去进行跟踪,只有持续不断的跟踪目标,才能够精准的计算出轨迹。
另外,发射的导弹也要有锁定目标的电子系统。
换句话说,导弹到达太空中以后会开启电子系统,再运转动力系统修正轨迹来击中目标。
“想要精准的击中卫星,实在是太难了。”两人谈了一阵技术以后,廖建国叹气的说道。
王浩道,“也不用气馁,我们一直在研究新技术。”
“现在的雷达技术确实做不到,从地面儿精准的跟踪高空中的卫星,但技术是在不断提升的。”
“一阶波,拥有更强的速度和穿透力,如果能完善一阶波雷达技术,就能让雷达技术获得巨大提升。”
“到时候,再配合电子系统,F射线就真能作为‘卫星武器’使用了。”
廖建国用力抿抿嘴,叹气道,“希望吧。”
……
在军用科技方面,雷达技术已经拖了后腿。
空舰系列飞行器受到雷达技术水平限制,开启隐形护罩以后,也只能保证最基本的通讯功能。
F射线,作为卫星武器使用,也受到雷达技术的限制。
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不管威力再强的武器,都必须能够击中目标才有威慑力,否则就只是鸡肋而已。
所以沉会明团队的研究,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关注。
沉会明团队的研究还是很顺利的,利用湮灭力场实验组提供的大量新型材料,他们很快就完善了一阶波接收技术。
这项技术发布出去,绝对会引起国际大震动。
一阶波可不是主动制造才有,湮灭理论的天文物理内容,认为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高阶波。
比如,黑洞以及其他存在强湮灭力场的星体,一直不断地在释放高阶电磁波以及宇宙射线。
人类之所以没有发现过一阶波,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的技术,若是有了这项技术,就可以制造大型一阶波接收雷达,不断接收来自宇宙中的一阶波信号,到时候,天文物理方向上,可能会迎来巨大的突破,帮助人类更加清晰的认识宇宙,也能帮助湮灭理论彻底在天文物理站稳脚跟。
不过牵扯军事用途的技术,肯定不会轻易公开。
王浩关注的是一阶波的制造,他们有两种制造方法,一种就是激发辐射,也是最开始研究出的方法。
另一种就是利用‘棕金’的反射特性。
‘棕金’制造出来以后,就一直在被研究,最开始是发现反射一阶光波,后来则发现反射一阶波也是有局限性的。
比如,高频波和低频波无法反射。
“这很可能是因为能量问题。”
“反射波存在频率区间,我们实验过很多次,不管是高频波还是低频波,大部分能量都被直接吸收,反射的量很少,也不是一阶波。”
“可能和内部原子特性有关。”
沉会明说道,“不过,我们对于原子的研究很少,也只能简单的推测。现在我们正在用其他方法,实验是否能利用棕金制造出电波。”
王浩听罢点头道,“也和环境因素有关。在强湮灭力场环境下,利用普通的一阶材料,常规手段就能制造出一阶波。”
“你们的研究是在常规环境下,常规环境,自然制造出的是常规波。”
“只不过,湮灭力场环境,局限性太大了。”
沉会明摇头说道,“我们也只能在常规环境做研究,下一步就是做各种实验,我们有好多的方向,但这个研究有些碰运气。”
“是啊,碰运气!”
王浩说的叹了口气,他不喜欢碰运气式的研究。
这样的研究不一定会有结果,但现在的问题是在于,一节波发生技术的研究没有理论支持,连方向都找不到的情况下,只能不断的进行实验尝试。
他留在实验组几天时间,随后就返回了西海大学。
丁志强回来了。
丁志强一直负责核工程项目的工作,他代表的是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湮灭力场实验组,负责对接致密材料技术,还带领一个研究小组,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