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你确定他没见过虎头鞋?”
夏荷点头,“虎头鞋?从未见过,即使在京师时也未见人穿。”
“很好。”江逸赞道,“比我想得更好。”
云舒感叹道:“江兄的才名直达天听,如今弟竟以此雕虫小技得你一赞,着实惭愧。”
江逸更加惭愧地避开这个话题,“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绣好之后缝在娃娃鞋前面,你觉得能行不?”
夏荷为难道:“看着倒不难,可是我能做到,别人肯定也能做到吧?”
说到这个,江逸还真不怕别人学了去。古代鞋子多为木底,有钱人家用毛毡、皮革或丝绸做面,穷人家干脆就是用草蔓编织。
这虎头鞋却不同,需要用一层层的袼褙纳成“千层底”。光是这打袼褙的手艺,即使把鞋拆了都不一定能琢磨出来。
要不是从小给外婆帮忙,江逸也学不会这手艺。
其实虎头鞋在民间早就出现,只是样子略微粗糙,面料也并不好。
经过江逸与夏荷的几番改良之后,做出的成品终于愈加精巧细致,充得起大户人家的门面。
“能行吗?”尽管一家人赞不绝口,夏荷对自己的手艺并不自信。
“明天去试试。”实际上江逸心里也有几分纠结,倒不是东西不好,反而是因为太好了,耗时又费料,所在价格上就不好定。
从打袼褙、剪面、纳鞋底,到绣花、搓虎须、做虎面就用了整整两天时间。夏荷梅子两个晚上加班加点才将将赶出了十双。
江逸粗略地算了算,一件小宝的旧褂子大概能剪三双鞋面,那些姨娘们的花花绿绿的衣服大上一些,可以多出一倍;打袼褙可以用粗布,但需要用白面糊粘合,普通人家真经不起这么折腾。
更何况,那些衣服不仅料子好,款式也是京城时兴的,即使是拿去当铺也得值不少银子。
这么细细地一琢磨,江逸最终决定把鞋子的价钱暂时定为二两银子一双,折合人民币近两千,真是天价了。
“逸哥儿,明天还是你和大山去吗?”夏荷估摸着要提前准备些凉茶点心,好在路上吃。
江逸原本是这么打算的,可是看到两小只期待的目光,话音一转,道:“都去也可以。”
话音一落就响起了小宝和梅子的欢呼声。
第二天,夏荷和云舒留下看家,其他人全跟江逸一起去镇上。
两个孩子第一次走山路,兴奋得不行,尤其是小宝,看到什么都觉得神奇,还时不时蹦蹦跳跳地跑到江逸他们前面,等他们走近了又大笑着跑远。
就这么玩玩闹闹,一路上也不觉得无聊。只是小家伙精力有限,走到半路就累了。
大山好脾气地把他背到背上,一直背到镇上。
几人刚进罗雀巷,刘老汉就迎上来,“江小哥,你们这几天怎么没来呀?好些个人找你们买糕,这得耽误多少银钱!”
看刘老汉那心疼的样子,好像损失的是他的钱似的。
“家里枣子和蜂蜜用完,做不成枣糕了。”江逸不紧不慢地把原因解释了一下。
刘老汉直说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