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招呼着房玄龄坐下,欲言又止。
“陛下不妨直说。”
“封禅泰山,短时间不可能回来,而且你也知道,此次封禅之后,朝廷也将正式征辽。到时镇会在登州坐镇,这一去,快则一年,短则两三年才能回来。汉京这边就交给太子监国,太子年轻聪慧,但毕竟年幼,朕准备挑几位大臣留守辅政,原本我定的是李超、杜如晦
李靖和褚遂良四人。如今如晦已经走了,马周接替了他的位置。这留守辅政大臣,朕倒有些拿不好主意了,你帮我看看。”
房玄龄心里思忖,原本是李超、杜如晦、李靖、褚遂良四人,现在马周接替杜如晦。如果仅仅是换一个人,那么皇帝肯定不会特意拿出来说。
李超、马周、李靖、褚遂良,房玄龄一下子明白皇帝在担心什么了。
马周以前是李超的账房,因此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是李超的人,而李靖跟李超关系也不错,玄武门后和汉京之乱后,李靖都是靠李超保下来的,他们还是亲家,李超的女儿许给了靖的曾孙。而褚遂良,也是李超的旧部,早年跟李超曾有过点矛盾,但后来却成为了坚定的李党一员。
留守汉京四辅政大臣,全是李党,这皇帝肯定不放心了。
哪怕这个李党,也仅仅是下面人说说而已,并不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李党,但李超跟他们的关系确实很近。
“李靖是兵部尚书,此去封禅之后,就是东征开始,陛下身边怎么能离的开兵部尚书呢。臣以为不如换屈突老王爷留下。”
“可屈突通是枢密使。”李世民道。枢密使可比兵部尚书重要多了。
“那就留枢密副使刘弘基将军在京。”
这个人选李世民挺满意,一来刘弘基要资历有资历,有威望也有威望,尤其他还一直是李世民信任之人。
“好!”
房玄龄又道,“马周刚接任侍中之职,臣以为此次也应当让马侍中随驾。”
“那由谁来接替马周留下?”
“右仆射兼户部尚书杨恭仁如何?”
这也是当了十多年宰相的老臣了,李世民也很信任。
“可。”
“褚遂良要换吗?”
李世民点头,“换一个。”
“御史大夫魏征如何?”
“魏征不合适。”李世民否决,魏征的儿子娶的是李超的妹妹,李世民不想留他。
“调魏征为翰林院承旨学士加参知政事衔,授杜淹为御史大夫加参知政事衔,让杜淹留京辅政,调褚遂良为门下侍郎加同平章事。”
李世民思虑了一会,接连调整了几个宰相之职。
房玄龄点头,如此一来,留京四辅政大臣就是:
太师、赵王李超。
同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兼户部尚书、太子少师、观国公杨恭仁。
参知政事、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安国公杜淹。
同军事机、枢密副使、太子少保、夔国公刘弘基。
这四位辅政大臣,关系并不密切,刘弘基是将,杜淹是御史,杨恭仁是后勤,三人还是太子的少保少师少傅,唯独李超地位超然一些,不是宰相,但是帝师。
“给李超加个汉京留守的衔吧,汉京留守辅政大臣,以李超为主。”李世民想了想之后,还是补了一句。毕竟四臣中,就李超不是宰相。名不正则言不顺,总不能让三个宰相听他这个不是宰相的太师吧。
不过汉京兵权归刘弘基,杜淹拥有监督弹劾大权,而杨恭仁则有军械粮草,李超就算加一个汉京留守之职,倒也不用太担心。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
李世民虽不是开国之君,但却让大唐强盛起来的君王。对于此次封禅,他是非常重视的。
“其实朕倒很想把文远一起带走的,只是这汉京也得有人辅佐承乾。”
赵王府。
宫中宣旨官宣读圣旨。
“门下:·····”
皇帝授李超为汉京留守、辅政大臣的旨意,是通过了中书门下和翰林院的。
汉京留守,辅佐太子监国,可便宜行事。
李超上前接过圣旨,他以为李世民会带他随驾呢,不料李世民居然让他留在汉京,还给他一个汉京留守和辅政大臣之衔。
听说有四个辅政大臣,其它三个分别是杨恭仁、杜淹、刘弘基之后,李超只是笑笑。皇帝和百官去了泰山,汉京留守朝廷反正也没多少事情。朝廷和地方有事,也一样是要呈报给皇帝和随驾的朝廷百官的。
不过,如果李世民在外的时候如果死了,嗯,那李超这个汉京留守和辅政大臣可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