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十四。
宋青书这个学生,倒是这里最年长,可又是诸学文的诸师兄弟中排行最后的。
来家兄弟和裴二,以前也是跟承乾一起在灞上李家读书的,因此倒不陌生。反倒是宋青书虽然已经在京呆了几年,不再是当年交州的那个南蛮子,可是看到太子还是会忍不住紧张。
承乾笑着招呼几个师兄弟坐。
“马上要会试了,你们准备的好何?”
“这次肯定要一举高中进士的。”裴行俭几人中最小,却是最自信。本来贞观四年他们就参加了县试,中了秀才。贞观五年的乡试中,又中了举人。
可贞观六年的会试大比,李超却没让他们参加,说他们太年轻,让他们再多读几年书。
然后明年贞观九年,就是第二次科举大比之年,李超终于同意他们下场了。
今年秋乡试,宋青书也下场考了,高中举人。
现在李超面前的四位弟子,皆有举人功名。
这可是在全国数万秀才之中考出来的,全凭的直凭实料,如今的科举糊名考试,也不行卷,更不论出身门第名气,能中的都不简单。
“这么有信心?”承乾笑问。
李超对太子道,“他们也算是苦读多年,而且跟着我读书,不是读死书。确实是有些真学问的,如今的科举考试也算不是多难。”
一科有几十万人参加县科试,最后取得资格参加县试的也才二十万左右。在经过县试州试院试三轮后,也只录取两万左右,差不多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全国一千多县,平均下来一县录取不到二十人。
而乡试的录取率更低,不到百分之五。
而且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去参加乡试的,还得先参加科试,乡试的资格考试。每年各道的乡试考生人数都是限定好的,不管多少人参加科试,最终只能录取规定数额的人,让他们去参加乡试。
两届科举下来,大唐已经拥有了近十万秀才。
但今年各道的乡试名额只有五万个,一半的秀才,直接就被刷在乡试资格考试那道关下了。
这五万参加乡试的秀才,最终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全国各道一共才录取五千个举人。
举人考进士一样难,两科录取的举人已经有近万个,但今年全国的会试进士录取人数依然是五百个。
而会试名额只有五千,因此会试之前先要涮掉一半。
最终五千参加会试的人中,只录取十分之一。
对于朝廷来说,秀才、举人的名额,都是比较放开的,录取人数较多。毕竟只要没取得进士之名,秀才和举人都没什么实际作用。
秀才和举人也不会有免税免役等特权,顶多是见官不跪,在学校读书能免学费,会发放点口粮。秀才和举人还有个好处,就是如果去当老师或者去衙门做吏,会比较容易一些。
如今一下子拥有一个庞大的秀才、举人、进士阶层,也完全是朝廷有意引导的。一个庞大的士子阶层出现,这些从科举中考出来的秀才、举人们,就算一时考不中进士,朝廷也可以从中选人去官府之中担任吏职,尤其是那些地方基层,极缺人手,而一般人又不愿意去做。
如果如过去一样委派的是地方本土的一些胥吏,又有被他们把持架空衙门的危险。因此现在有这个科举出来的庞大秀才举人阶层后,以后就用他们充做衙门胥吏的支撑。
而朝廷对于做吏的秀才举人们也不限制他们继续科举考试。
现在两次乡试后,全国有近万举人,可以说举人也不算值钱了,最值钱的还是进士,不管每年秀才举人录取多少,进士一科现在都只是录五百人。
这也极大的刺激了读书人,要考就考进士,进士才值钱。秀才举人只能从小吏做起,人家高中进士,在国子监读一年书,出来马上就能从小官做起。
一个是吏,一个是官,区别还是巨大的。
李超的这四个举人学生都非常年轻,其实李超觉得他们再多读几年书去考进士也不迟,可几个家伙都压不住了。
都摩拳擦掌,准备明年会试一举高中呢。
“殿下马上要留守监国,而你们四个也都要参加会议考进士,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但我跟你们说,没有经过一件事,你们就永远算不得成人。走,今天我就带你们过这关!”
承乾似乎一下子听明白,脸上有些不自然。
来家兄弟反应慢点,还没明白什么意思呢。
裴二年纪最小,却最鬼灵,一下子听懂了。
“老师,你真要带我们去啊?”
“对,带你们去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