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98.替换好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个问题:“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赐对此作了肯定回答并反问到:难道不是这样啊?孔子回答说:“非也!予一以贯之。”重要的不是多,而是要有个一贯处。这个一贯处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如果“君子不器”表明君子既不能拘于一才一艺,也不必多才多艺,那么孔子想要表明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子牢在这场对话最后补充了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吾不试,故艺”,朱子对此的解释是:“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朱子在此的解释与他将“不器”解释为“用无不周”表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因而这里面凸现的依然是个道体器用的关系。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说:“君子不器”乃是说一个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多才多艺,而是要通于艺、游于艺。而“器”呢?器就是指那些非君子拘于一才一艺,或某几种技艺和技能,“这里的‘器’就是指脱离了原发境域的技艺;它堕落为有某种固定形式、并因而难于彼此沟通的谋生技巧和艺能。

    <论语>中有句话叫“君子不器”,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全人教育分三个层次

    1、人才教育:在社会上只要念完大学,他就有一个特定的专长,得到一种社会地位;

    2、人格教育:等于还是需要学校、老师来教,不过它有时候会强调身教跟言教并重;

    3、人文教育:艺术的爱好或修养、个人的宗教信仰。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孩子他如果在人格方面有好的教育,他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他是否一个专业的人才,这个社会上不缺人才,但是人格方面却有普遍的要求。

    学习儒家一定记住千万不要只看外表的规定,而要学会它的一种人性的理论,就是说你要问自己当我孝顺的时候,我快乐吗?如果我不快乐的话,我就要再进一步问自己,我是不是不了解为什么我应该孝顺。同样的做父母亲的爱护子女恐怕也很累,他就要想我照顾孩子的时候快乐吗?事实上人生的快乐跟痛苦,有时候很难分非常清楚,我们把这种带有负担的压力的这种快乐称为甜蜜的负担。

    就固定用途而言

    “君子不器”为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这与以下这章有部分相似: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必须要能做到广泛地阅读典籍,吸收知识,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便不至于偏离人生的正道了)。此章另有一点要注意,如果“约之以礼”按以上的解释,则亦有人性非绝对为善的意思。但“约之以礼”另有一种解法:以躬行实践来解礼,故“约之以礼”即解为:能归纳到实践之上。就定量而言

    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这与以下这章相呼应:为政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去攻击那些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论,是会造成害处的)。此章又有另解,容后表。

    就定性而言

    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这是近似于以下这章: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一切的事物,没有一定怎样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怎样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标准就是义)。

    综言之,偶觉得将上述三个角度的看法都合并起来更为完整,也许也更接近孔子之原意。即君子在个人品性修养时,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地,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之气度与态度方面,则应不像器物一般,仅有一定的容量,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在待人处事的原则方面,则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适宜的行为举止取得最大最好的效果。

    哲学释译

    编辑

    以上的解释或多或少歪曲了孔子的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不应该成为某种器具,成为某种达成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也就是康德说的人必须成为自身的目的,而非人之外事物的手段(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作为一个君子他真正的独立价值体现在他致力于道,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往往不是实用的、功利的。在功利的人眼里,他往往是无用,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用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讲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