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接过逐渐,捧于手上。
桓容口中敬谢,暗中不免嘀咕,对方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陛下,臣请暂退。”
“可。”
桓容再行礼,恭敬退出堂外。
玄衣白裳,素净的颜色,愈发衬得少年俊雅。经过廊下时,恰遇秋风扫落金桂,点点花瓣落在衣上,似点缀其上的金斑。
在他走后,南康公主同天子见礼。司马道福立在下首,神态端庄,不见平日的轻浮,司马昱暗暗点头,笑容更盛。
吉时将至,桓大司马起身行出堂外,朝服玄冠,背东面西。
司马昱和谢安随后行出,于桓温对面而立。
桓祎深吸一口气,按照背下的程序,挺直腰背,正身前行,捧起置于矮榻上的爵弁服,回身置于堂。
桓容先在房中洗漱,批发而出。
由桓祎引领,一路行至堂内,面南而跪。随后行出,同大宾赞者见礼。
“礼!”桓祎亮开嗓门,离得近的,顿觉耳鼓嗡鸣。
司马昱更被吓了一跳,脸色微变。
桓容咬住腮帮,好悬没有笑出声音。
他有七成肯定,阿兄是故意的。想必是知道这位几次挖坑,趁这机会给自己“出气”。虽说有几分孩子气,这份心意却是难得。
好歹经过风浪,司马昱收敛心神,表情很快恢复正常。
桓大司马早前服了寒食散,此刻浑身发热,面色发红。强撑着精神,只为不被他人看出端倪。然眼神稍显飘忽,想要避开所有人的眼,明显不太可能。
好在时下以“嗑散”为风尚,加上一向掩饰得好,并无人发散思维,将此事同他的身体状况联系到一起。
在众人的印象里,桓大司马身体强健,年近六十仍连得两子,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怎么可能会病入膏肓。
依靠固有印象,加上寒食散的效力,桓大司马撑过全部程序,硬是没被任何人看出端倪。
桓氏祖籍谯国龙亢,建康的家庙乃是桓彝渡河后所建。
桓容与司马昱谢安分立阶下,三揖之后,由后者先入,随后迈步上阶,面西正身而跪。
整个过程皆循古礼。
然因汉末天下纷乱,其后胡人内迁,汉家颠沛流离,冠礼程序一度缩减,甚至有部分更改。
桓容到底是后来人,不知真正古礼为何,原身见过兄长加冠,也没太多的参考意义。
嫡庶有别。
桓容加冠在堂内,桓熙桓济桓歆都没这份待遇,全都布席在户外,也就是在院子里。
整个过程中,桓容记忆最深的就是揖礼。
进门揖礼,出门揖礼,加冠之前,还要面向大宾赞冠分别揖礼。
好不容易走完半段程序,谢安念完一段醮文,进入内堂梳起发髻,再入堂内,正面手捧缁布冠的司马昱,桓容几乎是本能反应,拱手揖礼。
“阿弟,此时无需行礼。”桓祎提醒。
“……礼多人不怪。”
桓祎:“……”当真是好有道理,他竟无言以对。
桓容端正表情,正身跪坐于席上。
司马昱为他戴上缁布冠,系上缁衣,桓容起身行出堂外,向众宾客揖礼。
桓大司马颔首,纵然不喜此子,却也不得不承认,比相貌论气质,桓容远超桓熙等人。凤骨龙姿,霞姿月韵,一身风华可比芝兰玉树,同王谢子弟齐名。
“礼!”
司马昱不在身边,桓祎没有再拔高嗓门,采用正常音量。
桓容向观礼者拱手,随后推入内堂,换上朝服,再加皮弁。此冠由白鹿皮所制,依桓容爵位,共制七缝,点缀三彩珠宝,以长簪固于发上。
朝服皮弁,视为首服。
桓容谢大宾、赞冠,起身再行堂外。
玄衣红裳,皮弁玉带,行走间袖摆微震,立于堂下,恰遇阳光直落,冠上彩宝闪烁,衣上彩绣耀目,整个人似笼于光中。
拱手揖礼时,愈显得身姿修长,玉树风华。
屏风后,南康公主眼圈微红,紧紧抿着红唇。
李夫人倾身靠近,纤指擦过南康公主的衣袖,柔声道:“郎君元服,今已成-人,可担一家重任,阿姊可了却一桩心事。”
司马道福跪坐在两人身后,闻听此言,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南康公主却转过头,轻轻拍了拍李夫人的手背,四目相对,话中含义早已明了。
“礼!”
桓容再次揖礼,退回堂内,取下皮弁,代之以爵弁。
此冠形制如冕,由丝帛制成,冠垂红带,不似冕官前低后高,也无珠旒,为士族冠、婚所用,庶人不得佩戴。
“谢陛下!”
桓容正身揖礼。
冠礼中本无这个程序,正如先前所说,礼多人不怪,加上司马昱身份特殊,桓容此举不违礼仪,传扬出去,反会被世人赞颂。
司马昱笑着颔首,“阿奴良才,今日元服,朕心甚慰。望能为国为民,匡扶汉家,扛鼎于危难,青史留名!”
话落,不等对方反应过来,竟拱手还了半礼。
桓容吃惊不小,险些愣在当场。谢安同样面露讶色,似没料到天子此举。
“陛下后恩,臣感激涕零!”
好在经历过种种陷坑,反应足够快,桓容当即跪倒,向司马昱行稽首礼。
行礼时才发现,带着爵弁很不方面,额头压根没法贴地。
难怪古人的朝冠都没帽檐。
果真有大智慧!
“阿奴起来。”
司马昱扶起桓容,笑容慈祥,语气和蔼,“嘉礼已成,朕的薄利亦该送出。待安石宣读过诏书,再去谢你父母。”
“诺!”
桓容应诺,侧身退开半步,请司马昱先行。
三人走出堂外,桓温作为主家,当设宴醴宾。
“宴席已摆,请陛下移步。”
“不急。”司马昱笑道,“朕有礼赠于阿奴。”
得司马昱示意,谢安展开逐渐,看到简中内容,不由得神情微变。
能让谢侍中当众变色,可见诏书内容非同小可,众人不免猜测,天子这份礼到底是兄是吉。
桓容所想的是,事先没有听到半点风声,甚至连爱渣爹都很意外,显然诏书是临时拟成,并未下至三省一台。
“桓温子容,良才美玉,大才槃槃……仁政爱民,北伐有功,以功封淮南郡公,实封食邑三千。”
诏书念完,众皆无声。
郡公?!
不到二十岁的郡公?!
桓容想到多种可能,就是没想到好,司马昱会送给他照样一份“大礼”。他的确和桓熙说过,只要他愿意,郡公异姓王都不是虚话。但是,速度也不该怎么快!
渣爹奋斗大半生,才封到南郡公。
他入仕不满三年,只经历一场北伐,而且不是主帅,就封了郡公?
心若宽点,封就封吧,反正早晚有这一天。
可是,封号为什么偏是淮南?!
做爹的是南郡公,儿子成了淮南郡公,天子是想干什么?
桓容狠狠磨牙。
这让他还怎么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