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有多迫切,看这些年来教育产业的发展就能知晓。不提大城市中号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蓬勃发展的幼教、胎教;只是谯城这样的小地方,各色打着补习充电的小课堂,便已经层出不穷。
不算上师范那些找机会打工挣钱的学生族,多数补习班里还是一些私立民办的教师,有些会打着一些看上去不明觉厉的旗号。家长送孩子去这些地方,大多都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既然在学校不能让孩子吃饱,那么开小灶能多喂上一口是一口。
真正让人趋之若鹜的那些补习班——就是那些一流学校的一流老师的私人小灶——却又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去的了。甚至进入这些补习班需要的并不是金钱,因为老师真正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名誉与升学率,所以招收的学生基本也是老师班里的那些“被选中的孩子”。
因此严格说起来,在良莠不齐的选择面前,稍微有些口碑的补习去处,多少就有点僧多粥少的感觉了。
至少在齐阿姨的世界里,现实是这样的。
她的儿子今年虚岁12,眼瞅着就是要小考初的年纪。和附近大多拆迁户一眼,齐家原本也是这附近的老住户。没有市里学区的户口,也没有搭上赞助线,孩子上学时便是就近读的城南小学。
儿子的成绩并不差,在学校里也能排进前五十名,班上就更是常驻的前十名。这样的成绩若是要求宽松一点的父母,差不多也能满足。但两口子卯足了劲想培养出人中龙凤,这样的成绩便有点不上不下。
按照城南小学往年的升学率,一中的录取人数始终保持在20人上下,即便这两年教学水平提升,也不过是30向着40冲刺。这样一来,徘徊于50名左右的成绩,便显得有些尴尬——似乎奋力一搏就能鲤鱼跃龙门,又似乎这把劲不知道该使在哪里。
学校方面也同样希望拉这样的学生一把,成功了就是实打实的升学率。家里也是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学校老师周末开的小灶踊跃参加,平常也轮换着请了几个家教。但就好像人力到达了一个瓶颈,儿子的成绩就是卡在了那一点,或升或降就是突破不过去。
齐阿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没事就各处打听谁家孩子哪里开了小灶,或者谁谁家的孩子读书有没有什么秘诀。也正因如此,当她的耳朵捕捉到“一中的尖子”“年年都拿奖状”“家教”这些字眼时,就再也挪不开步伐了。
她挽着菜篮子,竖着耳朵听西瓜摊边上的两三妇女说闲话,等到终于证实几人在说确实是她需要的东西后,齐阿姨三两步就凑了上去。
“听你们在说的,是哪家老师开的小班吗?”
几人话头被截断也不生气,反倒是因有人注意而绽放出热情。见齐阿姨问的上心,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把事情说了个清楚。
“就从菜场这边过去,往左那个小区路口,有两个小姑娘,在那支了个小牌子招学生呢。”
“说是一中的尖子生,大的那个是高中的,小的是初中的,好像还是两姐妹。”
“说是家里穷,趁暑假出来打工挣学费。要不怎么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呢?”
“应该是真的,小姑娘租的是九号楼那边的房子,房东跟我爱人一个单位的,听说也是验了学生证才给租的。”
“可不是,老厉害了。小姑娘随手一掏就是一叠奖状,张张都是一等奖学金。”
“嗨,你不懂,这跟那三好学生还不一样。三好学生有些是要看表现的,但这个奖学金,实打实地只看分数。”
“那可不是高分吗?一等就是一个年级就一个,分数最高成绩最好的那个。可了不得了。”
“小的那个没大的厉害,大的那个张张都是一等,小的好像九月开学才初二,初一拿的两张都是三等的。”
“听说三等也是年纪前十名,够厉害了。而且是姐妹俩,一个带一个,这点很不得了。”
“要说一中第一名,搁往年基本也都是高考状元、中考状元了吧。那不是北大清华随便挑?”
“要说这年纪小靠不靠谱还真不一定,不过人家小姑娘也有底气,说是也不比师范的小几岁,还叫人自己掂量。”
“问的人多啊,但真报名的有几个就不清楚了。”
“怀疑的肯定也多,昨天和今天走那都看见有人在问。不过人家小姑娘也说了,教不了几个人,要报名也要看看学生成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